劳务派遣新规实行 “临时工”转正还需迈过几道坎?

2014-03-04 10:41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3月1日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正式实行,因滥用劳务派遣而引发的“临时工”泛滥现象将被遏制。在“派遣工不得超过各单位用工总量10%”的高压线下,大量被派遣劳动者会被辞退,还是会顺利转正,与用工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派遣工不得超过10%,员工欢喜企业忧

  新实行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这一消息,让在沈阳一家央企加油站上班的李彤兴奋不已。在李彤所在的加油站,只有站长一人与公司签订了直接劳动合同,其余员工都是劳务派遣身份。“现在规定了10%的高压线,像我这样的加油工能不能转正,享受跟正式工一样的身份和待遇呢?”

  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被派遣劳动者人数约3700万人,占国内职工总数的13.1%,而记者采访到的很多企业和单位,派遣工的比例甚至达到60%-90%。

  除了不得超过10%红线,新规的很多细化条款也让人充满期待。比如新规对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三原则”进行了明确界定,而且设置了一些程序性要求,比如在确定辅助性岗位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在用工单位内公示。正因为如此,很多劳务派遣工欢欣鼓舞,认为转正的春天即将来到。

  那么用工单位又是怎么想的呢?河南恩达律师事务所律师于华良介绍,近年来劳务派遣在一些地方泛滥,主要是因为它扮演了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的角色。“在一些企业,早些年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待遇的问题突出,最近两年虽有所缓解,但未根本消除。”他举例说,比如有的企业规定派遣工的实得工资、休假天数等与正式工一样,但隐性待遇却有差别,正式工有“五险一金”,而派遣工只有“三险一金”,而且缴费基数偏低。大量派遣工转正后,企业肯定会担心用工成本上升。

  企业为何患上“用工恐惧症”?

  新规为用工单位消化劳务派遣问题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然而记者采访注意到,很多单位并不打算在过渡期内规范劳务派遣、转正内部职工。沈阳一家商业银行负责人介绍,他们银行柜台员中派遣工的比例高达80%以上,但公司不会轻易转正,反而会大量裁人,至于人工缺口,采用自助服务、网上办理等来替代。“未来工厂用机器人代替打工者,通信公司、加油站等用网上服务、智能设备代替人工,将成为一种趋势。”她说。

  而对于智能设备代替不了的,很多公司则打算将劳务外包出去。记者采访注意到,一些造船企业将钢构、外壳等工程向外委托,很多劳务派遣公司变身为劳务工程公司。为此很多职工担心,如果从派遣工降格为劳务外包工,他们就业的稳定度和权益可能更无保障。

  用人单位为何不愿将派遣工转正呢?一些企业向记者坦承,他们患上了“用工恐惧症”。记者近日在辽宁大学高级总裁班采访时,授课的人力资源专家张嘉伟介绍,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流动式就业、体验式就业和随性情就业,往往是工作一两个月就辞职改行。一家餐饮公司老板抱怨,企业跟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人事档案和保险账号等手续,没有一个月根本下不来,可很多职工两三个月就辞职,企业又得重新招工,重新办手续。“原来这些事可以委托给劳务派遣公司来做,如果转正,企业亲自去办将耗时费力。”他说。

  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负责人谷源明说,企业支付大额成本组织新员工培训,但很多员工一旦出师,就高薪跳槽到其他企业。长此以往,很多企业都不愿招收稳定的职工队伍,也不愿培训和建设人才梯队了。

  优化用工环境,和谐劳动关系

  一些人士认为,社会各界应合力优化用工环境,营造和谐劳动关系,这样才能根治企业的“用工恐惧症”,让劳务派遣工转正不是梦。

  东北财经大学主讲劳动法学的副教授赵德淳建议,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简化劳动合同备案、劳动档案办理等手续,便于用工单位办理,以适应当前劳动用工周期短、流动快的新特点。另一方面,用工单位也要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发和采用更多灵活用工形式。比如有的快餐店、加油站在业务高峰时段聘请小时工帮忙,这种非全日制用工允许使用口头合同,无需缴纳“五险一金”,既能减轻企业的麻烦,也能满足劳动者提高日薪的愿望。

  针对新规带来的劳务外包井喷现象,于华良律师认为,下一步要对劳务外包市场进行规范,防止工程层层转包、劳务费纠纷和不规范外包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另外,还要查处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行为,遏制用人单位 “假外包、真派遣”的现象。

  鞍钢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殿贺说,用工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还应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对于效率低下、违反纪律的正式工,也要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让普通劳动者在智能机器人、互联网等冲击下不至于失业。

  “化解企业和职工互相不信任的局面,还需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辽宁省政协委员江洪波说,用人单位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也要让员工参与管理,为他们创造上升的渠道和空间,培养员工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劳动部门还可以建立劳动者的诚信档案,加强其自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讲诚信的劳动者,让企业乐于接受。(王炳坤)

编辑:QY001

相关新闻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