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打不死”电信骚扰嫌疑号码认定取证难

2015-09-10 10:57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编者按

每月人均接收垃圾短信7条、骚扰电话14次;六成以上网民个人身份信息和个人网上活动信息均遭到过泄露;有的电信骚扰与诈骗形影相随、相伴相生……面对几乎每天都会不期而遇的电信骚扰,相关的治理一直没有停下脚步。9月开始实施的“史上最严手机实名制”的全面推行,能否成为电信骚扰的撒手锏?由于骚扰电话的认定尚有难度,实名制只是建立了遏制骚扰电话和短信的第一道基础防线,要给予业已形成产业链的电信“黑产”致命一击,业内人士指出,制定统一的骚扰电话认定标准,并建立全行业统一的举报投诉平台成为关键。

■ 杨清清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垃圾短信总量为199亿条,每月人均接收垃圾短信7条;骚扰电话出现总量为392亿次,每月人均接收骚扰电话14次;六成以上网民的个人身份信息和个人网上活动信息均遭到泄露。

自9月1日起,根据工信部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手机实名制”全面推行,未及时完成实名制登记的用户,运营商将对其进行停机处理。实名制的出台,对遏制电信骚扰这个“老大难”的作用究竟如何?电信骚扰背后究竟构成怎样的产业?治理电信骚扰在立法层、执法层、监管层等方面究竟遇有怎样的障碍?面对电信骚扰,用户应该何去何从?

信息泄露和电信骚扰成普遍现象

“我就在购物中心填写了一张办理会员卡的信息单,结果第二天就接到骚扰短信,是征询发票代理的。”黄女士说,“在填写问卷时,我使用的是化名,所以看了短信后,非常确定个人信息就是填写信息单后泄露的。”

不仅如此,黄女士的朋友也曾被电话骚扰,并且经历更为离奇。“他只是在浏览网页,并没有输入任何个人信息,结果网页相关企业就给他发短信和打电话了。”

相较以上两位,王女士遭遇电信骚扰的性质则更加恶劣,已构成诈骗行为。据介绍,王女士于今年8月在阿里旅行的海航官方旗舰店上购买了一张广州至北京的机票,不料航班起飞前一天接到短信,通知航班取消,需要回拨给短信提示400开头的电话进行航班改签,改签费20元。

“当时我正在外办事,没有特别留意短信号码是否属于官方。回拨过去后,对方知道我的姓名、航班信息和身份证号,令我深信不疑。”王女士介绍说。随后,对方要求王女士向指定账号支付20元改签费。直到王女士与官方核实信息时,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类似的电信骚扰已不是个别案例,而是普遍现象。百度手机卫士发布的《2015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移动安全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全国垃圾短信总量为199亿条,每月人均接收垃圾短信7条;骚扰电话总量为392亿次,每月人均接收骚扰电话4次。

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人数不断攀升的过程中,六成以上网民的个人身份信息和个人网上活动信息均遭到泄露。今年7月,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以下简称12321举报中心)公布《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报告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等;49.9%的网民个人通讯信息(即时通讯记录、手机短信等)被泄露过。

高度流程化的分工逃避侦查取证

“目前黑色产业链(简称黑产)已是数千亿的市场了,电信骚扰诈骗是其中之一。”曾从事企业安全工作多年的李明表示,“从数据获取、数据贩卖,到实施骚扰,一系列环节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据李明介绍,目前当日即时数据(类似于火车站、航空公司等的用户信息)的市面价是10~20元/条不等,企业数据视其价值可卖到几十万到上百万元,“黑产”QQ群里每天都有吆喝着贩卖数据的人。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黑产”从业者甚众,而电信骚扰诈骗也已形成一整套高度流程化的分工,以逃避侦查及取证。其中,信息泄露环节就有多种可能:企业用户数据系统被黑客入侵;企业“内鬼”贩卖用户数据;用户手机中存在恶意软件、病毒、木马窃取信息;恶意WIFI以设伏方式截获信息……用户可能在完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个人信息早已被一览无余。

针对前述“航班取消”案例,媒体分别向阿里旅行、海南航空公司进行了数据系统安全方面的核实。阿里旅行相关人员答复,其数据系统是经过公安部门安全性检测的,而海南航空方面则表示,公司在加强购票渠道上有自己的风险防范,并且通过第三方公司进行独立的安全检查验证。

“再安全的系统都与人有关,哪怕管理再严格,只要利益驱动,有查询权限的人就可能与不法分子产生交易。”李明指出,“但确实难以断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停机不易 骚扰认定是关键

据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通讯信息诈骗发案数保持年均20%至30%的增速。通讯诈骗的整治尚且如此,更何况发票代理、保险推销、企业广告等商业推销类骚扰短信。

据了解,对于大家反映最多的商业推销电话,我国目前没有很明确的法律进行管制。除法律的空白之外,骚扰分子的归案还涉及跨部门协作。“在目前所有的法律规章制度中,骚扰诈骗的行为数据掌握在通信管理部门,但抓捕疑犯需要公安部门出马。”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举报受理中心副主任郝智超指出。

在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颜丽看来,只有定位出治理“源头”,才能对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产生沉重打击。颜丽也指出,实名制的推行,能够实现对短信、电话发起者的溯源,“实现实名制是确保市场健康的前提。”

“运营商不比手机安全软件,无法在用户接到电信骚扰时进行即时提示。针对嫌疑号码,运营商只能选择停机或放行。”面对重重压力,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坦言,“但在停机前的嫌疑号码鉴定时,运营商有三大难:取证难、跨网难、跨地域难。”

依据相关法律,我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因此,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若运营商把骚扰电话关停,骚扰分子就此上诉,一告一个准。”郝智超说。据悉,中国移动在接到用户进行骚扰电话投诉后的通行办法是,安排拨测团队进行回拨以收集证据,“但大部分号码都是不接或接不通。”

在短时间内信息泄露难以彻查、骚扰分子难以绳之以法、运营商难有作为的现状下,处于终端的安全软件倒是为用户挡下不少骚扰信息。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安全用户规模达到4.87亿,同比增长14.86%,环比增长3.18%。中国手机安全软件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74.2%,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

安全软件的“强大”之处在于,用户在接到骚扰短信或电话后,可利用安全软件对其进行骚扰标记。其他用户在看到标记后,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求选择查收/接听或拒收/挂断。但郝智超也指出,在骚扰号码的认定和处置上,目前还欠缺统一的标准。“有些号码在360手机安全卫士平台上已被标记到1万次,可仍然能够外拨,难道就不能干脆把它停掉吗?”此外,标准的欠缺还体现在,一些被标记为骚扰电话的号码,反倒是正规银行、运营商、企业客服等。

在郝智超看来,大数据分析在判断骚扰号码时,确实有其一定的依据性。这也意味着,建立全行业统一的举报投诉平台亦至为关键。据悉,12321举报中心正力图就此提出认定骚扰号码的相关规定。

同时,作为电信骚扰的受害者,用户要增强自身的“攻”“防”之道。用户首先需要提升自身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其次,用户还应加强个人维权意识。此外,用户对电信骚扰防治的参与,也至关重要。据统计,目前百度安全卫士平台每天骚扰电话的标记量为459万,电话邦平台上每天包括推销、疑似诈骗、骚扰电话的标记总量为238.7万,腾讯电脑管家为171.1万,360安全卫士92.11万。

编辑:QY001

相关新闻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