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2015-10-13 14:40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专家解读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法治保障——

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促进性别平等和保障妇女权益离不开法治保障。

日前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探索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权益保障机制,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内的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

“这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对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财产、人身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益落实和维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忆南告诉记者,尤其在实现女童受教育权、妇女就业权利和享受劳动保护的权利、农村妇女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妇女对婚姻家庭共有财产的所有权以及财产继承权等方面,成绩显著。

同时,马忆南指出,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向市场经济过渡、土地政策、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改变对妇女的影响,以及其他公共政策对妇女的影响,及时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20年来,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2015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

“规制家庭暴力一直是妇女权益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马忆南说,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对于有效预防和依法处置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希望《草案》进一步完善,将家庭暴力的定义修改为“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以及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的共同生活人之间,一方通过暴力或恐吓、侮辱、经济控制等手段实施侵害另一方的身体、性、精神等方面的人身权利,以达到控制另一方的目的的行为。” 此外,情况紧急的,人民法院应在24小时内签发紧急保护令。

对于正在编纂的民法典,马忆南建议,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编有必要大力推行男女共同管理家庭事务尤其是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的立法政策,整合现行婚姻法的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和离婚经济帮助制度,建立更为合理的离婚补偿制度。

白皮书显示,保障妇女权益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全国人大常委会重视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的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督促各级政府部门严格执法。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永英告诉记者,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保障妇女权益相关法律在加大执行力度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本身的执行力,探索建立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法律法规的执行机构,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和人员保障,提高法律执行人员的性别平等意识。截至2015年9月,全国有12个省建立了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为保障妇女权益法律的监督和评估提供了制度化渠道,应在全国普遍建立这一机制。

白皮书显示,2013年,人民陪审员中女性占34.2%;女法官、女检察官比例分别为28.8%、29.3%,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12.1%、12.3%。女法官协会、女检察官协会、女律师协会等专业性妇女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维护妇女权益。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线玲认为,为更好地发挥女法官、女检察官及相关专业性妇女组织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需要不断提高司法机关尤其是决策层的女性比例。进一步提升女法官、女检察官、女人民陪审员的性别平等意识,在司法活动中自觉地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出发分析问题,依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白皮书显示,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性别平等的法律意识。开展“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等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尊法、学法、守法和用法,提高妇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李线玲认为,在提高妇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应在全民普法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妇女群众的宣传教育,根据妇女的需求确定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宣传报道妇女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好案例,以带动、引导妇女,提高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白皮书显示,完善多机构合作的妇女维权机制,为妇女提供法律服务。目前,31个省区市的2800多个区县开通“12338”维权服务热线,建立妇女维权站、维权岗、家庭暴力投诉站等各类维权服务机构25万个,畅通了妇女维权渠道。

“20年来,多机构合作的妇女维权机制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张永英说,同时,在发挥作用、部门之间整体联动的速度和力度上需进一步加强。当前妇女群体利益和维权诉求日益多元化,妇女维权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通过不断加强多机构合作的妇女维权机制建设加以应对。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发挥保障妇女权益的主体作用,增强政府工作人员对维护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的责任意识。在多机构合作的妇女维权机制中,应当为妇联组织提供更多表达妇女利益诉求、反映妇女群众呼声的制度化渠道,在保障妇女权益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更多吸纳妇联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本报记者 王春霞)

编辑:QY001

相关新闻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