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义包工头 35年偿还欠薪

2016-03-18 08:50 来源:51网 分享到:


喻克伦和老伴


幸福的老两口


喻克伦今年春节前往资阳探望大包工头黄汉全

51网讯(记者 王旭) 一笔30多年前的欠薪,67岁的喻克伦几乎花了半辈子时间偿还。今年春节,他终于付清了能够核实到的最后几名工友工资,这才放下了压在心中的巨石。

“这是大家的血汗钱,弟兄们信得过,才跟我出门打工。这么多年了,我愧对他们”,2月24日,记者拨通喻克伦的电话,听到的是这样一句话。尽管事情已过去十天,远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他,语气仍激动不已。

35年前,喻克伦跟随大包工头黄汉全到广西、贵州等地承包工程,事后却颗粒无收,不仅没拿到工程款,还欠下近200名工友的工钱。此后,他干过不少工程,却没能像其他包工头一样富起来,反倒负债累累。期间,喻克伦自掏腰包,陆续兑现工友们的薪资。“做事得凭良心”,他说,还钱,是支撑他奋力打拼的重要动力。

意外 拉队伍包工程 不料遭遇欠薪

喻克伦是眉山市仁寿县始建镇营山村人。从上世纪60年代末起,学过石匠手艺的他便独自外出闯荡,“那时胆子大,我在凉山州美姑县、乐山修过电站,还在仁寿黑龙滩修过水库。”当生产队论工分吃饭,每天只能挣三、五角钱时,喻克伦已能挣到1元多。

打工过程中,喻克伦不断积累资源,结识了不少人。1978年改革开放,他拉起了自己的队伍。这是支只有20多人的建筑队,成员全都沾亲带故。不久,机会来临,喻克伦获得修建甘孜州小金县到丹巴县的公路工程。一年过去,项目完工,喻克伦拿到了6000多元的劳务费,建筑队每人分到了二三百元,消息传开,在村里炸开了锅,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同时干活卖力,不喜欢斤斤计较,也让他得到了大包工头黄汉全的赏识,表示以后会“多多关照”。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却出乎意料。1981年,黄汉全揽到了贵州威宁县黑石头区到银厂乡的公路工程,邀请喻克伦的建筑队一起参与。起早贪黑干了3个多月,业主单位分文未付,黄汉全也就没钱给喻克伦。工人们见工钱迟迟不发,有的干脆回了四川老家。

“那是我第一次欠薪”,喻克伦说,当时老婆孩子都跟他到了威宁,他卖掉了手表和女儿的棉袄,以换取生活费和支付工友工资。困难接踵而来,跟黄汉全到贵州、广西连做了4个工程,喻克伦没拿到一分钱,建筑队也从最初的100多人,减少到只剩他一人,债务反倒像滚雪球般越积越多。

困窘 实诚人难讨工程款 为填漏洞终年劳碌

在36岁的女儿喻丹眼里,父亲是个实诚人,终年劳碌,但时运不济。初到贵州,喻克伦挨着乡民墙壁搭了一个棚子,供全家栖身。后来经济稍有改善,便租房住。上学时,喻丹最怕家访,“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喝水要到河边挖坑取用,最艰难时我家只有一捆莴笋过年”。

令喻丹更难过的是,父亲接的工程经常要不到钱,“直到现在,还有七八年前的工程款被拖欠,只能借钱支付工人工资,至今已欠下50多万元外债。如果工程款能够全部收回,是完全可以还清外债的。”喻丹说,别的包工头没钱会躲,父亲则直接把工人领回家,管吃管喝,她负责洗碗收拾,难免心生不满。面对女儿的抱怨,喻克伦总念叨:“他们孤身在外不容易,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过年就是要热闹嘛,一起吃个饭也就是多几双筷子的事情。”

多年来,偿还工友工资已成为喻克伦的一块心病。为了填补这个巨大的漏洞,喻克伦先后开过旅社、饭馆、理发店,搞过装修,工程还得继续接,“不接活吧,一家人的生活和外债都没有来源了,接活做吧,又要面临垫资和要债难的问题,真是两难啊。”

这样的困窘一直持续到喻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家境稍微好转,喻克伦也开始想方设法兑现工友工资,“当年的老伙计,现在最年轻的也有50岁了,有的甚至已经离开了人世”,他越发感到了时间的紧。

还债 做事凭良心 争取一个都不少

今年春节回家六天,喻克伦接连办了几件事,核心只有一个——“还钱”。

大年初一,喻克伦带着家人风尘仆仆地从贵州六盘水赶到资阳雁江区石岭镇洪湖村,看望多年前一起务工的大包工头黄汉全,这位87岁的耄耋老人对当时情景仍记忆犹新。喻克伦说这次看望黄汉全并不是讨债,“就是想请他证明当年我确实没拿到钱”。

而原来的近200名工友如今天各一方,一些人甚至远在北京、东北、新疆。靠着回忆,喻克伦费尽周折,支付了部分工友工资,“剩下的因为时间久远,记不清楚,需要查证核实”。

深信喻克伦不会赖账的,还有他的“毛根”朋友,也是当年的工友胡玉琪。大年初三,刚回到老家的喻克伦,迫不及待地找到同村的胡玉琪,拿出几千元,请他代为支付欠薪。

2月11日,大年初四一早,仁寿县凤陵乡一家超市,一名不速之客的到来,让老板黎华帝惊讶不已。来人正是喻克伦,经多方打听,他终于找到了这位一起在广西天生桥修电站的工友。

32年未见,两人音容大变,黎华帝没有认出眼前的喻克伦,直到对方提起欠薪,他才恍然大悟。“没想到,真的没想到”,黎华帝说从1983年9月到1984年1月,他跟喻克伦干了不到4个月,因一直领不到工钱,便回了四川老家。听了喻克伦解释后,多年疑虑就此冰释。

大年初五,面对专程来访的喻克伦,他的工友、乐山市井研县周坡镇石马村村民龙德康拿出保管多年的建筑队名单,“当时共分为5个组,前后进过30个工地,中间不断有人员进出,因为年代久远,现在只剩3个组的名单了”。毕竟已经过去了35年,好多事都变得有些模糊,对于遗失的名单部分,喻克伦叫龙德康一起回忆,“能想起来一个是一个,争取一个都不少。”

经过核实,喻克伦当年的欠薪总共是3万余元,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现在已经偿还了4万余元,“每个人的钱从几十到百把元不等,虽然不多,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已经是一笔大数目了。托大家理解,没有讨要利息”,对此,喻克伦充满感激。

目前,定居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喻克伦通过各种方式,已经偿清了95%以上的欠薪。“大小是个情,长短是个义”,喻克伦说,过段时间,他还将返回四川老家,无论如何都要把剩下的工资全部付清,“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QY001

相关新闻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